繼2015年春拍推出“奇——當代文人藝術”專場拍賣之后,香港蘇富比拍賣行在今年4月的春拍中繼續推出“文人玩趣——怪奇”專場。以“當代文人”作為主題,香港蘇富比將許多傳統的文房融入其中,而文人賞石無疑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主角。

在今年中國嘉德春拍也將有不少重量級的文人賞石在5月14日的“文人·漫生活——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專場出現,其中有些還刻有藏家的刻銘。

傳統賞石遭遇“當代文人”

在今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中,“文人玩趣——怪奇”專場的總成交為4509萬元,成交率為62.94%,其中的文人賞石的成交還是可圈可點。其中,一件宋至明的英石供,成交價為162.5萬港元,成交了成交價最高的一件賞石拍品。英石之皺拙簡樸、奇巧靈動,早見于唐朝詩文。而到宋朝,又常見巨石入大幅畫軸,備受文人雅士喜愛。

雖然自古以來賞石就是文人墨客案頭上必備的一件物品,但是真正進入藝術品拍賣市場上,卻僅僅是近十多年的事情。2002年紐約佳士得推出了65塊“泥留齋”收藏的賞石,其中一塊以4.5萬美元拍出;2004年,紐約蘇富比也推出了賞石拍賣,一件長76.5厘米、寬45.7厘米的深灰黑色靈璧石,成交價4.08萬美元。

真正讓賞石進入到藏家視野的,還要算是在2008年香港蘇富比春拍推出的“翦淞閣重要賞石收藏”專場拍賣,翦淞閣主人黃玄龍珍藏的14件文人賞石,除了一件未成交外,13件的總成交額達到了1432.95萬元。最高成交價的“元·玉山璞·黑靈璧石”以384.75萬元被一位亞洲古董商收入囊中。此場拍賣帶動了整個市場,輻射到內地,使當時很多人開始去關注和了解傳統古典賞石的價值和價格。

蘇富比亞洲區副主席仇國仕表示,“2008年我們做了一個私人專場——‘道法自然:翦淞閣重要賞石珍藏’。那個專場吸引了非常多的藏家,其中有很多藏家之前并不收藏中國藝術品,他們只收藏現當代藝術、設計藝術。因此,我認為現當代藝術、裝飾藝術和我們今天提出的‘當代文人’概念在很多方面是有交叉和重合的。像這些文人賞石,其實有很多藝術家都會喜歡這樣的東西。許多購買文人賞石的藏家中,有許多從未買過中國藝術品,但是他們會從自己的觀點來重新審視傳統賞石的價值。”

與仇國仕有同樣觀點的,還有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文人賞石藏家龐飛,“賞石的第一個層面是情感交流,第二個層面是精神寄托,第三個是文化附加。靈璧石迷人的地方在于,它是讓人的思緒進入另一個世界的媒介。它經過億萬年的演變最后呈現在你的面前,當你撫摩它、欣賞它的時候,你的思緒會和它一起走到很遙遠的地方,達到一個玄秘的境界。”龐飛將靈璧石賦予現代的審美感受,包括賞石的陳列,貼合時下的生活方式。

價值體系尚未真正形成

“你說這個石頭值個一百萬,那個值個兩百萬,為什么?他們看起來都很抽象,似乎很難區分具體的好壞。誠實地說,想要解釋清楚什么才是一塊好石頭,好石頭值多少錢,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仇國仕說。

賞石文化興盛于宋元,成熟于明,其后不斷發展至今。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出現了白居易、牛僧孺、李德裕、米芾等熱衷于此的文人雅士,他們甚至為石頭一擲千金。文人的欣賞賦予了賞石更高的精神內涵與人文情趣。

據說蘇東坡經手最有名的奇石是“仇池石”。這是一塊有“山”有“水”,又有“洞天福地”的山水石。后來被當朝駙馬王詵看中,說是借去把玩一段時間,卻不肯歸還了。東坡費盡心思,提出要王詵將收藏的韓干畫《二馬圖》來交換。

米芾曾經擁有后唐李煜曾收藏過的“海岳庵研山”奇石,天下人都知道米芾為此石題寫了《研山銘》。米芾晚年想在丹陽買房子定居,當地有位蘇氏富翁,在甘露寺旁有一座古宅大院,院中古木蔥蘢,而且毗鄰江邊。于是兩相交換各取所需。米芾便為這座大院題名“海岳庵”。

一塊石頭能夠換一座大宅,足見當時文人對于賞石的鐘愛。但在今天的拍賣市場上,賞石拍賣卻是天價與流拍并存。就像2015年香港佳士得首推的古代賞石專場“出云疊嶂——文人案頭賞石”,集結了由一位日本私人藏家搜集提供的靈璧石、英石、太湖石等23件文人石及相關藏品,共成交9件,其中古代賞石5件,成交率僅為39.13%。

中國觀賞石協會常務理事、理論科普專委會副主任、上海市觀賞石協會副會長、中國觀賞石一級鑒評師俞瑩對于文人賞石的價格體系有著非常系統的認識,據他介紹,在2008年香港蘇富比春拍會“道法自然——翦凇閣重要賞石收藏”專場上,曾經以192.75萬港元成交,七年后再登拍壇,增值了122%,回報率算是不錯了。同樣一件在“道法自然——翦凇閣重要賞石收藏”專場上成交的“清·黑英石供紅木座”此次上拍估價18—25萬港元,成交價23.75萬港元,與原來成交價25.95萬港元相比,反而掉價了,這也說明古代賞石收藏投資并不是只漲不跌的。

攪動拍賣一池春水

“如果收藏者買明清官窯,盡管它們的質量可能有些差距,但是總體來說都是皇家御窯場督造的,工藝等等各方面基本處在一個水平面上。但文人賞石則不一樣,千差萬別,所以收藏者要對自己的審美有足夠的自信,才能去欣賞和收藏文人石。而明清官窯完全是金錢的游戲,收藏者越有錢自然收藏得越好,跟他的審美能力等幾乎沒什么關系,”仇國仕說,“如果收藏家收藏文人賞石,并且他會買,一樣可以整合出非常好的收藏。但如果收藏者不會挑東西,可能花了很多錢,最后藏品卻異常糟糕,這也是我覺得這是賞石門類最吸引人的地方。”

從今年春拍的情況來看,中國嘉德將特別推出“文人·漫生活——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專場拍賣,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文人賞石。而像北京保利、中貿圣佳的古董珍玩以及工藝品專場中,也都會有文人賞石拍品的出現。

在俞瑩看來,文人賞石精品作為一種稀缺資源,其存量和增量都十分有限,而賞石早已經開始從小眾走向,許多古玩愛好者都把文人賞石作為家居裝飾的“標配”。(編輯 孫伶)